搜尋不到的心靈:瑪利灣學校的藝術搖藍

搜尋不到的心靈

——瑪利灣學校的藝術搖藍


  現代的莘莘學子,每天不單要忙於應付功課考試,加上不按興趣而參與的興趣班、表演及比賽,基本上沒有時間、甚至沒有意識到需要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的情緒,人生未真正長大,就已經因而凋謝、枯萎。


  香港受情緒困擾的學童有年輕化趨勢,他們不真正認識自己,只會遭社會洪流淹沒;不了解自己的情緒,就不能察覺心靈深處形成的種種問題。


  音樂是靈藥。出身於教育局,專業範疇為教育心理學及特殊資優教育的瑪利灣學校林泳施校長深明此道。她主張利用藝術音樂創意去治療受傷的心靈,也銳意在校實踐她的教學理念。林校長聯同商業機構及海洋公園舉行了「香港農業再出發」活動,展示多幅以環保為題材的學生畫作,藉圖畫說出年青人心裡的環保理念。 此外,她就音樂發展方面,已邀請香港教育大學梁智軒博士團隊到校合作,指導學生利用平板電腦作曲;邀請著名導演教授劇本寫作技巧,帶學生欣賞不同的藝術演出。當日播放了學生們改寫盧冠廷經典作品《陪着你走》的音樂影片、還有樂隊現場演唱組合 Shine 的《燕尾蝶》,借歌詞表達環保的重要。


  活動中最印象深刻的,是一段講述學生譚綺雯在接觸了音樂後有所改變的影片。綺雯因音樂認識到自己的情緒,隨後發現音樂可以治療受傷心靈,於是便積極學習不同的樂器,務求有一天可周遊列國,到處與人分享音樂。綺雯更鎖定志願成為音樂治療師,用音樂安撫受傷心靈。為達到此理想,她意識到必須具備良好的英語能力,本不喜歡英語的她主動提出補習。音樂就這樣神奇。音樂治療師之路看似遙不可及,可是她積極裝備自己,堅定的一步一步向目標邁進,令在場嘉賓動容。


  音樂,可以是投考名校的工具,也可以是治療心靈的靈藥。全視乎你如何看待它。


  我們習慣於工業革命以來的思維,認為效率才是最重要。往往忽略了各人的特質。工廠式的教育,無疑有效找出尖子所在,可是卻犧牲了無數有才華的青年。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搜尋知識比以往簡單方便,可是卻永遠搜尋不到自己的內心。


  當知識變得垂手可得,我們每天打開 Google 搜尋時,有否搜到自己內心深處,多花時間認識自己?


採訪/都靈 瀧澤勳

撰文/都靈

攝影/瑪利灣學校


2020/7/16


Previous
Previous

刻不容緩地細說我城遺史:本地樂隊 DE TESLA《Own it! Now or Never》音樂會企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