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樂團的誕生:曾珮釗

前言
當筆者認識「香港飛躍愛樂管弦樂團」後,第一個反應是:「嘩!正喎!」
因為在我的觀念上,管弦樂團的成員不是演奏級,起碼都有八級。但這個樂團的成員,有些可能只是五級,甚至一級也沒有。他們全憑心中的一團火,與對音樂百份百的熱愛,便一鼓作氣上台表演,而且更贏得社會大眾的支持。這種精神,非一般人能及。
讓團員能完成音樂夢,就是樂團創辦人曾珮釗。以下是他成立管弦樂團的經過:

小提琴與我

在小學二年級,學校第一次舉辦學器班。當時Tommy覺得很新穎,因為這是他首次見到小提琴。當時示範樂器的老師,拉了Jules Massenet 的「Meditation de Thais」,一首在粵語長片非常出名的音樂。Tommy當時不知為何,只覺得聲音很優美,很想去學。於是回家簽回條,準備學習。豈料,選拔時,小提琴老師直指他的手型及頸長,都不適合學小提琴。Tommy非常傷心,他哭著走出課室。幸好被校長發現。

校長安排第二天見家長。Tommy的母親以為他犯了事,但原來校長很有心,他要求小提琴老師額外增加一個學位,讓他能參與學習。Tommy直到現在,都非常感謝校長。

 



Tommy坦言:「在學習初期,小提琴老師都不看好我。但反而在第一屆學生中,我學得最好。而且可以在第五、八、十周年校慶,都由我上台表演小提琴。」

對於Tommy學小提琴,他的家人都非常支持。但自從轉由私人教授後,他發現家中的飯餸,突然少了。有次向父親提起,竟被父親打一巴掌。Tommy當時年紀小,不知原因。到長大後,才發現父母為了支持他學小提琴,要在生活上節衣縮食。他感謝家人的支持,只是當時年紀小,沒有什麼感覺。只知道自己很喜歡小提琴。他指整個小學階段,都覺得音樂就是自己的世界。

到中學時,Tommy有另一種體會。他直言,當時他討厭音樂,因為小提琴令他沒有朋友。其他同學討論其他話題,例如籃球明星等。但Tommy想講貝多芬、莫扎特等。所以其他同學都覺得他是個怪人,除了音樂老師!「當時我都很沮喪。」他說。

直到中六,他轉了新校。新校的音樂科老師,介紹他入讀最後一屆的「浸會大學音樂預科課程」。從此,Tommy的生活便有所改變。\

 

Tommy笑言,雖然音樂預科的科目,比一般中學多三倍,但他的心情是非常開心的。因為所有同學,都會一同討論音樂,並且在校內有八成時間,都與音樂有關。Tommy在這段時期,整個人都很開心,他覺得整個人是屬於音樂的。

到正式入讀大學,家人曾提議Tommy轉讀其他學科。但他坦白地對家人說,學音樂是他最開心的事,也是他的人生志願。當他向家人坦白後,家人的阻力也減少了。於是,他便報讀音樂系。但當時並沒有想過做演奏家,只是想一心想追求音樂。直到大學二年級,他要選專修科時,才記起一年級的老師,引起了他對作曲的興趣。因此他便選了作曲為專修科。

 

一個樂團的誕生
說起工作問題,Tommy指在讀書時期已開始接「散job」,例如創作商場音樂。但他說:「我越做就越憎自己。因為這些工作,與我在學校學到的,完全背道而馳。」Tommy的家人提議他作流行曲,相對上比較易賺錢,但Tommy一口拒絕。他指流行曲只需要流行,易上口,就稱為成功。但學校所學的,是利用樂器去製造聲音效果,既能表達自己內心之餘,更要令聽眾有感覺。而且以藝術元素重,創作時先思考藝術元素,而非商業元素。

Tommy創立了「香港飛躍愛樂管弦樂團」,從2011年到現在(2017年),已經六年了。樂團宗旨是「求學不是求級數」,樂團成員來自五湖四海,他們都有個共通點,大家都不是演奏級的樂手,甚至沒有考過級別。這個樂團的成立,就要讓一班沒有級數,但同樣熱愛音樂的人,能夠把好音樂分享給大家。

回憶起這個樂團的成立,Tommy指是誤打誤撞而成。他本身是音樂事務署的兼職導師。有一天,他收到音樂事務署的來電,叫他負責一個短期課程,主要是教大人學音樂。Tommy知道這是個吃力不討好的工作,而且還有很多未知數,例如學生的來源等,通通都要見面時才知道。更甚者不會有現成的樂譜,他要額外花時間編譜,但這項工作是不會有「補水」的。

當時Tommy是「新丁」,他本著一試的心態去做。結果,比他想像中更好嘗試後,他能真正幫助到一班喜歡音樂的人。加上在學校學習的編曲技巧,能完全運用出來。這種滿足感,金錢無法相比。

Tommy指,他從小就喜歡與長輩交談。面對年紀比他長的團員,他的心態不是「教導」他們,而是Tommy來學習。「當時我做音樂教學,見到他們學習音樂的心,我非常感動,所以我全情投入去教他們,幫助他們學習音樂。讓我明白大人的學習心態。他們與一般學生不同!他們所要求的,是提升自己的音樂技巧,追求表演更好聽的音樂,而不是以級數為目標。所以,樂團的口號是:『求學不是求級數』!」

 



樂團中,有些年紀大的團員,性格比較執著。這激發了Tommy更有耐性,更用心去教導他們。讓他明白要用時間,慢慢教導及軟化他們。Tommy坦言,對自己的學生,反而沒什麼耐性。但對著團員,耐性逐漸增加。「或者是受了父親影響。在中學一年級,考小提琴八級試的時候,我問父親,為何會讓他學音樂。父親回答,因為以前他沒有機會,所以不想兒子放過這個機會。」因此,Tommy每次教導團員時,就會想起父親的話。因此,現在他會盡力幫助團員,完成夢想。

樂團剛成立時,並沒有想過表演。直到2012年,Tommy「膽粗粗」提議2013年上台表演,想不到其他成員一致讚好。於是去申請,租了一個小場地去表演。這次首演爆滿及所有成員都非常滿足。他覺得既然有成果,決定每年都舉辦一次音樂會。

由2011年至2016年為止,3個樂團加起來累積團員人數大約有100人。這幾年來在當中有些團員是朋友介紹的,也有從網上宣傳時招來的。各階層都有。他們除了在「大樂團」訓練,亦同時有「細樂團」,主要是讓新團員在細團裡,經過一至兩年訓練,讓他們「成長」了,再進入大樂團。而在訓練的過程中,亦會安排一些小型演出,讓他們吸收經驗。「如果第一時間就進入大樂團,對新團員來說非常吃力。上台雖然開心,但背後承受著很大壓力。」

踏入2017年,Tommy將HKPPO重組,由3團擴至4團,雖然工作量會再增加,但為了樂團為了團員既能力,重組是希望HKPPO能夠再次突破,再次飛躍。

Tommy舉辦管弦樂團,家人與朋友都非常支持。但家人更擔心他的身體及經濟,是否能承受到。因為有很多額外工作要負責,不但是編譜、排練,甚至是行政工作,都由他處理。但Tommy覺得,即使額外付出十多小時,而且沒有收入,但能夠幫到更多人,讓更多人能夠完成夢想,這完全值得的。

在樂團的七年時間,令Tommy更懂得如何待人,如何在職場上與人溝通。他笑言,自己屬於藝術家性格,很多時都不懂處理人際關係。但團員會經常提點他,提升他的溝通技巧,及擴展人際網絡的視野。「這是一個雙贏的發展。」Tommy說。

「見琴如見自己」
Tommy從音樂教學中,領悟到小提琴與人的內在關係。他認為教音樂,不僅是教音樂本身,更教人的品德修養。

他的學生什麼年紀都有,但他不只是教學生拉小提琴,而時要教他們「尊重」小提琴。「不尊重小提琴,即不尊重音樂。不尊重音樂,就不會拉得好。」他說。透過學習小提琴,提升學生自己的修養。猶如茶道與書法一樣,是一種內心的功夫。如果學生只為級數而學,正違反了學音樂的原意。

Tommy以小童為例:「如果小童學琴,把小提琴和樂譜交由工人去整理,我是完全接受不到。樂器是屬於自己的,所以一定要自己負責。拉琴後,要清潔樂器,好好保養它,這是最基本的要求。」他坦言,不但是小童,有時連大人也如是。

在課堂上,Tommy先叫學生做調音(tuning)。他指調音都是一種修為。有人調音時,愈調愈煩躁。因為心不夠靜。調音要心靜,細聽每一個音是否準確。

之後就是拉琴,但不能夠一次過學整首樂曲。Tommy指很多人好心急,要一次過學懂整首樂曲。他以吃飯做比喻:「我們不會一次過,鯨吞一整碗飯,而是要慢慢咀嚼,品嚐各種味道,然後才吞下。學音樂也是一樣。一定要循序漸進,不能心急。」Tommy指,剛提出這理念時,很多人都非常抗拒。但後來他們明白,這種態度不但用於拉琴,用在其他事情上都非常有用。生活上把有些事情放慢了,感受會完全不同,令他們生活得很舒服。

「見琴如見自己」,聽學生拉琴,就知道他的德性與性格。他只要聽學生拉琴,就能知道學生的性格,平時生活起居如何。因為琴聲直接反映出性格。甚至開琴的行為,已經知道學生對到尊不尊重。老師不但教學生音樂,而是能啟發到他的人生,讓他的人生更加精彩,這是作為一個老師要做的負責。不是純粹教音樂,這是老師的責任。

香港音樂教育
Tommy認為,要提升香港的音樂文化水平,並非請國際級的樂手來港表演,而是先要做好音樂教育。只要聽眾準備好,才能實行文化交流。像飲咖啡一樣,先教導顧客品嚐咖啡,他們會自己去進一步追尋。「文化」是要由教育群眾開始,而非興建音樂廳,或舉行音樂會便可成就。只是請外國一流的音樂家來港表演,並不能成為文化。文化是來自日常生活的,更是需要社會大眾的支持與鼓勵。

Tommy更指,政府無心推動音樂教育,不論是古典,還是流行,粵劇,甚至樂隊band,都嚴重不足。反而,要音樂人自己用很大力度的教育聽眾。但這表示,音樂人不能專注於個人藝術上的提升,樂手不能兩邊兼顧,一定要由決策局去負責。

在教育政策上,Tommy認為不能只強化語文,也要兼顧音樂發展。但培育不是要考級,而是要學生多接觸不同種類的音樂。不只是小童,也要在成人中著手。製造誘因,吸引他們去聽音樂。甚至要減工,讓他們有時間去聽音樂會。

Tommy更指,媒體都要主動報導音樂新聞。不論是古典、流行,甚至地下樂隊都要報導。能豐富樂壇之外,這變相是一種鼓勵。他更稱:「在現時的政策上,很多時會做成樂團跟樂團之間的鬥爭,例如爭取表演場地。其實樂團之間,可以互相包容與合作,只要在政策上,兼顧大眾音樂,因為音樂不應只是(社會)上層的事,也是普羅大眾的事。」

小結
能不計個人得失,努力為眾人服務,此心已非常了不起。

但更令人佩服的,是Tommy的謙厚與包容。他在訪問中,提到「見琴如見自己」。其實,見樂團亦見到Tommy本人。能包容五湖四海的愛樂人,不計各人的水平如何,都以耐性教導他們。最終讓各人能踏上舞台,接受眾聽眾的掌聲。這種心力與胸懷,令人敬佩,亦令人感動。

(完)

文﹕特約記者  黃增健

拍攝提供﹕COZY PHOTO HUB

Previous
Previous

人間樂園:鄧佩芬

Next
Next

數樂同源:伍盛中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