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克管教師的執著與率性:孫穎麟
傳奇薩克管演奏家查利.柏克 (Charlie Parker) 曾在公開演出中笑稱:「 Don’t play the saxophone. Let it play you. 」這句話勾勒了薩克管手深入民心的形象:他們吹奏頸項前的薩克管時,雙目總是牢閉的,身驅也總會隨節奏擺律,任由音樂操縱,狀甚陶醉。
舞台之上,屬於薩克管手的表演家精神,大概可以用「人樂合一」四字形容。台前演出越忘我,越率性,觀眾越覺賞心悅目,惟幕後訓練亦越加嚴謹。舞台之下,薩克管手的形象,比很多觀眾想像中更為認真。雖然薩克管曲目以流行及爵士樂派為主,但演奏家對待音樂的執著,絕不亞於古典樂手。那天 Music and Story 團隊訪問本地薩克管手孫穎麟 (Timothy) 時,也能見證到這種「雙面」反差。
在筆者眼中,他是典型,又是另類。
舞台之下,Timothy 是一位薩克管教師,與不少本地音樂人一樣,教而優則演;但當不少演奏家乘名氣之利,廣納門生,他堅持量產教學,精良出品。他所創立的工作室,不只是招呼門生的教室,更是大師班和音樂沙龍活動的選址,看來他的身分,又不只是薩克管教師。
這次我們談工作室,談師生關係,談舞台之下的孫穎麟。
第一部:演藝人生中最快樂,莫過於得到觀眾認同
孫穎麟音樂事業的原點,只基於一個簡單真摯的心念:「每當我見到有人在台上演奏,我總感到很興奮。這種非筆墨可以形容的興奮,驅使我開始學樂器,當初的我希望有一天站在舞台上,以樂器分享想法。」遙憶當初的赤誠,今天他依然雀躍。但原來 Timothy 初投音樂世界的第一部樂器,還不是薩克管,而是小提琴。
與小提琴結的緣,跟 Timothy 的家人有關。他的祖父有拉奏小提琴的愛好,且對《梁祝小提琴協奏曲》情有獨鍾,是故在 Timothy 父親那一代開始,已經常在家播放此曲。而他人生中第一次入場欣賞的音樂會,屬於小提琴家西崎崇子;演奏曲目,正是《梁祝》。耳濡目染下,他也拉起小提琴來,其時七歲,但三年後卻漸漸察覺,小提琴不是最能表達他的樂器。找到薩克管為伴之前,他也經歷過摸索期。
觀賞電視節目時瞥見有人吹奏薩克管,姿態甚酷,管聲又動聽迷人, Timothy 便因而決定加入學校的管樂團,順道學習薩克管。這個開端,來得偶然,卻無損後來訓練過程的嚴謹。求學年代的他,與薩克管一拍即合,苦練多時,為的是達到個人要求。後來他觸類旁通,涉獵長笛與單簧管,他的音樂生命,就在那時漸見雛型。
鏡頭一轉,憶起在倫敦吉爾德霍爾音樂及戲劇學院 (Guildhall School of Music and Drama) 的歲月,他特別提到人際相處:「大學裏有一科室樂,要求同學合組多重奏,講求團隊默契,從那時起,我不得不學習如何透過音樂與人溝通。」不論恩師和同儕,他認為身邊人皆是自己音樂上的啟蒙,「尤其記得我的老師跟自己說過:『不要當觀眾是仇人,他們全都是購票進場看你,所以別緊張。』要是我還緊張,他會建議我吃香蕉。」 Timothy 在學院學會最多的,叫心理質素。
「人生中最快樂的事情,莫過於有人願意花錢進場聽我的音樂,那是觀眾認同一個音樂人最直接的方式,亦是表演者最有成功感的時刻。」選擇留下來的 Timothy 學會享受表演的每一瞬間,以強大心態支撐音樂路上的起伏。
Timothy 演出足跡遍及歐亞,歷經兩地音樂會文化洗禮,問及兩地辦音樂會之異,他一針見血:「香港缺乏表演場地。如果我欲籌辦一個午間音樂會,讓初出茅蘆的新星演出,都很難尋找合適場地;但在英國,我可以選擇教堂和露天廣場等空曠地方,同時可以吸引很多觀眾前來欣賞——缺乏靈活多樣的表演場地及配套,是對音樂家很大的阻礙。」
既然缺少場地,不如創造新場地。Timothy 創辦位於尖沙咀的 S’Way Music Studio 時,或多或少帶有這個念頭。經營這所工作室,他笑言只是方便私人教學,但另一邊廂,他外借予大師班,策劃音樂沙龍,籌備小型音樂會,顯然向着品味培育方向走。「我不想將之視作一套生意,大師班教更多年輕人享受學習,辦沙龍讓音樂人更加親近;而每一次在這裏辦的音樂會,即使賺不回成本,我都認為是值得的。」他得到過觀眾的認可,所以也希望更多後起之秀,獲得曝光的窗口。
第二部:在教學的生涯裏,我後悔說過這句話
薩克管發明於 1846 年,歷史不算悠久。普及文化生態慣性把它與爵士音樂掛鉤,但 Timothy 強調現在薩克管的定位有所轉移,不少當代古典作曲家也會在編制加入薩克管,填補這種樂器的流派多樣性。有時要看一種樂器的熱門程度,教學需求是指標。「我剛回港時,這裏根本不多人學薩克管,但現在卻有很多,在未來十多年間,只會越來越多。」
這位薩克管教師曾遇過不少家長,想將自己未圓的願,加諸於子女身上,子承父業。Timothy 是那種遇到問題選擇直接解難的人,但他也直言家長與子女的期望管理不合,可以令他束手無策:「在十年前的媒體訪問,我會堅稱一定有辦法,令每個小孩子喜歡薩克管,找到生趣;但現在,我不想哄騙自己。」
「我以前在英國唸音樂時,有一位同學的父母都是專業樂團的樂手,從小到大望子成材,希望他成為一流演奏家,結果他卻連吹也不願吹——即使當初考入音樂學院,畢業後他亦再沒接觸音樂。」Timothy 憶述昔日同窗的經歷時,亦希望家長與子女之間取得期望平衡,因為他目睹過一些成績斐然的小孩子,不幸走火入魔,生活其他環節也連隨壞掉。
即便如此,這些年來面對望子成材的「虎媽」、「虎爸」, Timothy 依然極少主動明言不教下去,「因為他們着緊子女,我會多點在他們的角度想。若他日我有機會養育子女,又會成為『怪獸家長』嗎?」不好說,所以 Timothy 才留了一線。而且,他仍然記得當日在學院裏學過的,人際溝通。
「在教學的生涯裏,我後悔說過這句話。」還有這麼一件事。
「以前我有一位學生,簡單拍子也數不到,有次下課後,他的父親感到很挫敗,表現得相當氣惱:『為甚麼我的孩子數不了拍子!』那一刻我也大感挫敗,衝口而出:『拍子感其實是天生的。』小朋友在旁邊,完全聽見。父親登時勃然大怒,拍檯大罵。事後我當然明白為何那位父親會有這般反應,而我實在不應在小孩子面前這樣說。」Timothy 依然深刻牢記箇中對話,提醒自己謹慎溝通,三思而言。
Timothy 自我鞭策固然嚴謹,教育學生更見一絲不苟。「我所有學生都是由六歲教到中學或大學階段為止,傾向不中途收生,而且我希望能全神貫注地教育每個學生。惟這些年來,學生數量增加,分攤了我的用心,也令我有點心力交瘁,因此以後我不會收生太多。」心力交瘁,因為他重視課後培育:準備練習曲目外,更要給予心靈支持、人生輔導,甚至禮儀教育。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者也,Timothy 很重視傳道的責任。「任你才華洋溢,但禮儀和人品差,也不會成功。」一句早安,乃至對待音樂的態度,他極重視學生的修養。「只是——老師同樣可以錯彈,同樣可以錯下決定,我的學生也可以覺得我犯了錯。所以師生關係的重點,不在對錯,而在於相互啟發。」語氣一轉,這位對自己要求極高的薩克管手,總會站在學生的角度,反觀自己。談到理想的師生關係, Timothy 強調修養重於技藝,而師生之間理應維持一定距離,方能建立尊師重道的意識。在他眼中,真正以樂交流,以禮儀為開端。
舞台之下的孫穎麟,有一種專心致志的著迷,菲林攝影是他最近的興趣,他可以專心致志做資料研究,專心致志以鏡頭捕捉風景,自己沖印,自己欣賞。不論是演奏家、教師,還是策劃人,作為一名守業者,他一直揣摩着每個崗位的角色,別人忽略了的細節,他認真執著;別人一笑置之的想像,他一一實現。台下的他,原來也有一種看不見的率性。
(全文完)
撰文/瀧澤勳
貳零貳零年捌月貳拾陸日